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
 
 网站首页 | 中心简介 | 中心动态 | 组织机构 | 中心党务 | 研究团队 | 导师队伍 | 科研项目 | 科研成果 | 规章制度 
  部门简介
您的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部门简介>>正文
· 临床药理研究所简介
· 脾胃研究所简介
· 热带医学研究所简介
 
 
脾胃研究所简介
2020-09-17     (点击: )

中医脾胃病证研究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全国最具特色和优势的研究领域之一。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成立于1975年,是国内最早的中医脾胃研究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1989年成为中医院校首批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脾胃病证研究”一直是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脾胃研究所设中药药理、临床基础、系统生物学、病理生理、临床5个研究室;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中药药理(消化)”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重点研究室-“脾胃病脾虚证候”重点研究室。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以及连至诚、周福生、王汝俊、潘华峰、胡玲、李茹柳教授等一批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学术队伍的专业包括中医学、中药学、生命科学等。脾胃研究所数十年来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毕业生,如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院士、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卞兆祥教授、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院长赵军宁教授等。

脾胃研究所多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脾虚证消化吸收障碍亚型的功能基因谱与模式识别研究”、七五攻关项目“脾虚证证候发生机理的研究”(组长单位)、八五攻关项目“中医药防治胃癌癌前期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组长单位)、九五攀登计划项目“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药效的物质基础及其机理研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慢性胃炎中医优化治疗方案及其疗效评价模式研究”、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胃“炎-癌”微环境证候演变规律及扶正为主病证结合研究”以及2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具有鲜明脾胃病证研究特色。作为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学科领域代言人,2017年执笔完成“脾虚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著作《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与创新26项突出成果之一。

王建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脾胃研究所首任所长。我国中药药理学学术泰斗,我国现代脾胃学说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主要倡导者。主持的“脾虚证辨证论治系列研究”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中医脾胃病证研究获得的最高级别奖之一;充分体现了脾胃研究在学科建设中的特色和优势以及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陈蔚文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名脾胃病证及调理脾胃中药研究专家、中国药理学会理事、广东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Xavier-Bichat医学院细胞生物学专业。2007年为台盟中央副主席、省委会主委,省政协副主席,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脾胃研究所所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劳绍贤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广东省名中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终身顾问。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国内最早提出脾虚证临床诊断方案,为1982年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制订全国性的脾虚辨证标准奠定基础;1986年该专业委员会修订脾虚辨证标准时,把唾液淀粉酶酸负荷试验(王建华教授等提出)作为脾虚辨证的参考,是虚证研究中首批有实验室客观指标的证候;1993年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该指标列为疗效观测参考指标,使其成为得到政府部门和行业学会认可的脾虚证客观指标。

刘良院士:王建华教授培养的首位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研究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校长、讲座教授,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主任。

    潘华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医药民族医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中医药信息学会副会长。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600万元)、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20多项,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潘华峰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胃癌前病变研究,坚持采用“病-证-方-药”结合治法,从多角度开展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研究,从实验到临床,再由临床到成果转化,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不断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思路,新方向。

关闭窗口

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