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无定法,师无常师:国自然申请解析与实践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发展暨科技创新中心学术沙龙
第四十四期顺利举行
10月27日下午,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发展暨科技创新中心学术沙龙第四十四期在三元里校区综教楼306顺利举行。本期学术沙龙邀请到了暨南大学中医学院陈孝银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以“202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解析”为主题,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骨干教师以及中心研究生等共100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学术活动由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李伟荣主持。

讲座伊始,陈孝银教授以庄子“马非马”的理论为切入点,呼吁广大学者要破除习惯思维的框限,不断尝试从新的角度发现和认识真理,科学问题的提出是基金项目申请的核心。随后,他围绕研究项目、人才培养与科研环境条件这三个相互支撑的层面,详细阐述了国自然项目的资助格局。

紧接着,陈教授详细介绍了国自然项目的申请及评审标准,强调一份成功的申请书需兼顾创新性、逻辑性与可行性。题目应精炼,包含“疾病、表型、核心变量、机制”四要素。摘要是决定初审印象的关键,需清晰阐述“已知背景、科学问题、前期发现、研究假说、研究方案与预期目标”,做到“没人做、我能做”。论述需从宏观研究背景切入,紧密结合申请人前期工作积累,最终聚焦于一个具体、前沿且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上,切忌空泛。研究内容应目标明确,与技术路线环环相扣。研究方案的设计应追求前沿性或独创性,所采用的技术方法须具备先进性与可靠性。研究基础是证明项目可行性的关键,即使前期成果有限,也应充分展示,以建立评审专家的信任。

当前,国自然申请总量持续增长,资助强度竞争日趋激烈,整体资助率呈下降态势。陈教授呼吁广大学者们务必将科学问题的创新性置于首位,并以此统领全篇,构建一份逻辑严密、论证充分、亮点突出的申请书,同时严格规避形式审查错误,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本次讲座内容丰富,切中主题,师生反响热烈,对于2026年科技创新中心国自然申报是一次很好的热身和动员活动,积极助力中心中医药研究高质量发展。
撰稿:陈莹莹
摄影:许舒悦、张丽稳
初审:梁  勇
复审:李伟荣
审定:陈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