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互补,科研新路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发展会议
暨科技创新中心学术沙龙第33期顺利举行
12月20日下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发展会议暨科技创新中心学术沙龙第33期在三元里校区办公楼二楼会议室顺利举行。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主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魏玮教授,学校副校长、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带头人潘华峰,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主持行政工作)、中西医结合基础药理学学科带头人陈扬,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秘书长李伟荣,中西医结合基础脾胃方向、药理学方向等学科骨干以及师生代表共5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首先由魏玮与大家分享中西医结合科研思路及国家自然基金申报的相关内容。魏教授以脑-肠-菌间的关系问题为例,以全新的视角阐述了复杂生命问题的中西医解析。指出中医药现代化应与“四个面向”紧密结合,基于临床痛点和难点确立科学问题;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还应注重中医理论的全程指导,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坚持用现代化技术方法解读中医药学原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与作用,提高中医药全链条创新能力。魏教授还介绍了中医药科研项目的申报思路,传授了科研申报书的撰写方法。此外,魏教授还鼓励大家开展跨学科合作,凝心聚力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

潘华峰对魏玮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诚挚感谢,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在魏教授连续2年的基金申报辅导下,在专项基金、重大项目上取得了突破。潘华峰指出,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已成为医学领域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征程中大有可为;希望各位学科成员继续对学科定位、发展现状、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深入剖析,团结协作,共同攻克学科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培育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的高质量学术成果和高水平人才。
与会学科成员及研究生纷纷表示,将以本次学科发展会议为契机,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思路,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推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助力提升我校中西医结合基础整个学科的科研水平。
撰稿:陈莹莹 卓 越
摄影:罗清漪
初审:梁勇 林传权
复审:李伟荣
审定:陈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