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我校科技创新中心杏林引进人才高永博士作为通讯作者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为第一作者单位,在消化道疾病研究领域顶级期刊《GUT》(中科院大类学科1区,IF 23.059)发表题为“Hepatic Krüppel-like factor 16 (KLF16) targets PPARα to improve steatohepatitis and insulin resistance”的文章,详细阐述了KLF16调控肝脏糖脂代谢稳态的功能及机制。《GUT》 是英国胃肠病学会的官方期刊,在胃肠病和肝脏病学科的期刊中排名全球第二。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以无过量饮酒史,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肝脏脂质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目前非酒精性脂肪肝正影响全球20%-40%的人群,在我国其发病率则高达33%,是心血管疾病(心脏病及中风),糖尿病(主要是2型糖尿病),肝、肾疾病以及生殖功能障碍等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肝脏糖脂代谢调控网络,鉴定肝脏中维持糖脂代谢稳态的关键基因及潜在药物靶点不仅有助于完善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同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该研究首先发现了一种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脏中差异化表达的基因KLF16的存在。随后通过基因修饰的方法,在细胞和动物水平探索研究发现KLF16具有改善肝脏糖脂代谢紊乱以及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从而对糖尿病小鼠和高脂饮食小鼠的代谢综合征起到改善作用。进一步多组学联合应用发现KLF16可靶向结合PPARα启动子富含“GC”序列区域从而对肝脏脂肪酸氧化过程进行调控。KLF16-PPARα作用轴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肝脏脂质代谢动态调控的机制,并对肝脏细胞线粒体凋亡和氧化应激也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同时,KLF16对机体长寿基因家族SIRTuins家族蛋白表达发挥调控作用,并可能作为中医药单体人参皂苷Rg2改善机体糖脂代谢紊乱的重要作用靶点,该部分相关研究已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由此可见,KLF16动态调控可能作为进一步探索中医药药物治疗代谢性疾病,尤其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潜在药物靶点。

KLF16参与维持机体脂质代谢稳态的示意图